【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20-40厘米,末端呈念珠状膨大,直径可达6-9毫米。茎自基部多分枝或仅有1-2分枝,每个分枝顶端分枝或不分枝,高20-29厘米,直径3-5毫米。叶互生,线状披针形、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变化较大,长2-7厘米,宽4-5毫米,先端钝或具短尖头,基部渐狭,全缘;侧脉羽状,不明显或略可见;总苞叶3-6枚,倒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宽4-6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苞叶2枚,三角状卵形,长4-6毫米,宽4-5毫米,先端圆,基部近平截或略呈宽楔形。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基部具短柄;总苞杯状,高与直径均约3毫米;边缘4裂,裂片半圆形,边缘及内侧具白色柔毛;腺体4,新月形,两角不明显,暗黄色至浅褐色。雄花多数,明显伸出总苞外;雌花1枚,子房柄长3-6毫米;子房光滑无毛,花柱3,2/3以下合生;柱头2裂,不明显。蒴果三棱状球形,长与直径均3.5-4.5毫米;花柱宿存,易脱落,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长球状,长约2. 5毫米,直径约2毫米,灰褐色至浅褐色;种阜盾状,无柄。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生于荒坡、沙地、田边、低山坡、路旁等。
【药用部位】块根。
【采收加工】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参考文献】《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