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秦巴山区鄂、渝、陕、豫三省一市的交汇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秦岭山脉东段延伸至境经部,大巴山东段横列于西南部,为秦岭、大巴山脉的一部分。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中部自西而东为汉水中游谷地,故有“两山夹一江”之称。区域内群山环抱,绿水常流,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气候宜人。气温年相差较小,平均温度在15.3℃,汉水中游谷地可达16℃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3.5℃,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平均无霜期242天,7月份平均气温可达28℃,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栖息和繁衍,为发展地方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材70%采自于我市武当山区。
目前,我市已发现的中草药种类达到2518种,高于《本草纲目》所记载的种类。我市地道药材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巨大。秦巴山区乃至十堰市五县一市人工栽培药材的历史悠久,如天麻、银耳、黄连、杜仲、肚倍等品种,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另外,适宜人式种植养殖的品种近百种,均可进行人工种植,具有发展地道药材的潜力,如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头顶一颗珠、银杏、杜仲、黄柏、厚朴、红豆杉、川桂、虎掌南星、天南星、鸡血藤、华中五味子、扣子七等品种。目前,我市已发展中药材基地100万亩以上,其中20万亩以上的品种一个(木瓜28万亩),10万亩以上的品种三个(黄姜、杜倍、杜仲),一万亩以上的品种八个(金银花、黄连、玄参、连翘、板蓝根、柴胡、桔梗、丹参)。近年来,十堰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其中省级GAP示范基地有黄姜、丹参、板兰根、杜仲、苍术、肚倍,市级GAP示范基地有红花、北柴胡、缬草、党参、黄连等。初步形成了以房县、竹溪、竹山等南部山区和武当山为主的秦巴武当中医药材种植带。十堰地道药材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竹溪县被国家确定为“黄连之乡”,房县被确定为“党参之乡”,郧西县被确定为“黄姜之乡”,竹山县被确定为“肚倍之乡”。发展地道中药材具有良好的种植传统,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