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1.5-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数至多条,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细长,方柱形,有4棱,棱上生倒生皮刺,中部以上多分枝。叶通常4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0.7-3.5厘米,顶端渐尖,有时钝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脉上有微小皮刺;基出脉3条,极少外侧有1对很小的基出脉。叶柄长通常1-2.5厘米,有倒生皮刺。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回分枝,有花10余朵至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有微小皮刺;花冠淡黄色,干时淡褐色,盛开时花冠檐部直径约3-3.5毫米,花冠裂片近卵形,微伸展,长约1.5毫米,外面无毛。果球形,直径通常4-5毫米,成熟时橘黄色。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产东北、华北、西北、四川、湖北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
【药用部位】以根和根茎入药。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茜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6~10g。
【附方】吐血: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妇女经闭:茜根一两,煎酒服;脱肛: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国药典》、《中药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