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直生,粗壮,具簇生纤维状细长须根,上部围以残存基生托叶。茎直立,单生,具棱槽,假二叉状分枝,被倒向短柔毛,有时上部混生开展腺毛。叶基生和茎生叶对生;托叶卵状三角形或上部为狭披针形,长5-8毫米,宽1-3毫米,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茎上部叶柄渐短或近无柄;基生叶片圆肾形,长3-5厘米,宽4-9厘米,5深裂达2/3处,裂片倒卵状楔形,下部全缘,上部不规则状齿裂,茎生叶3裂至3/5处,裂片长卵形或宽楔形,上部齿状浅裂,先端长渐尖,表面被短伏毛,背面沿脉被短糙毛。花序腋生和顶生,稍长于叶,总花梗被倒向短柔毛,有时混生腺毛,每梗具2花;苞片钻形,长3-4毫米;花梗与总花梗相似,长为花的2-4倍,花、果期通常直立;萼片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先端具细尖头,背面沿脉和边缘被短柔毛,有时混生开展的腺毛;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内面基部被疏柔毛;雄蕊稍短于萼片,花丝淡棕色,下部扩展,被缘毛;雌蕊被短糙状毛,花柱分枝紫红色。蒴果长约2厘米,被短柔毛和长糙毛。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和四川。生于海拔1 800米以下的低山林下、草甸。俄罗斯远东、朝鲜和日本有分布。
【药用部位】干燥地上部分入药。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近成熟时采割,捆成把,晒干。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附方】治筋骨瘫痪:老鹳草、筋骨草、舒筋草,炖肉服。《四川药志》;治筋骨疼痛,通行经络,去诸风:新鲜老鹳草洗净,置一百斤于铜锅内,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再将滤液浓缩至约三十斤,加饮用酒五两,煮十分钟,最后加入熟蜂蜜六斤,混合拌匀,煮二十分钟,待冷装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老鹳草膏);治腰扭伤:老鹳草根一两,苏木五钱,煎汤,血余炭三钱冲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妇人经行受寒,月经不调,经行发热,腹胀腰痛,不能受胎:五叶草五钱,川芎二钱,大蓟二钱,白芷二钱。水酒各一钟,合煎,临卧服,服后避风。《滇南本草》。
【参考文献】《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