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2米,枝条直立开展,有刺;小枝圆柱形,微屈曲,无毛,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疏生浅褐色皮孔;冬芽三角卵形,先端急尖,近于无毛或在鳞片边缘具短柔毛,紫褐色。叶片卵形至椭圆形,稀长椭圆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急尖稀圆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有尖锐锯齿,齿尖开展,无毛或在萌蘖上沿下面叶脉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大形,草质,肾形或半圆形,稀卵形,长5-10毫米,宽12-20毫米,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先叶开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花梗短粗,长约3毫米或近于无柄;花直径3-5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直立,半圆形稀卵形,长3-4毫米。宽4-5毫米,长约萼筒之半,先端圆钝,全缘或有波状齿,及黄褐色睫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延伸成短爪,长10-15毫米,宽8-13毫米,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5-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无毛或稍有毛,柱头头状,有不显明分裂,约与雄蕊等长。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厘米,黄色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显明斑点,味芳香;萼片脱落,果梗短或近于无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主产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此外,湖南、福建、河南、陕西、江苏亦产。安徽宣城产者,习称宣木瓜,质量较佳。
【药用部位】干燥近成熟果实入药。
【性味】酸,温。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6~9g。
【注意】不可多食,损齿及骨。忌铅、铁。
【附方】治吐泻转筋:木瓜一枚(大者,四破),陈仓米一合,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时时温一合服之。《圣惠方》。或木瓜干一两,吴茱萸半两(汤七次),茴香一分,甘草(炙)一钱。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紫苏十叶,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木瓜汤);治泻不止:米豆子二两,木瓜、干姜、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不以时。(《鸡峰普济方》木瓜汤);治腰痛,补益壮筋骨:牛膝二两(温酒浸,切,焙),木瓜一枚(去顶、穰,入艾叶一两蒸熟),巴戟(去心)、茴香(炒)、木香各一两,桂心半两(去皮)。上为细末,入熟木瓜并艾叶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下。(《御药院方》木瓜丸);治脚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烂,研作浆粥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热裹便差。煮木瓜时,入一半酒同煮之。《食疗本草》;治一切脚气,腿膝疼痛:花木瓜一个(切下顶作盖,去穰),附子一只,炮去皮,晒为细末,明矾一两,煎水,乘热熏洗,《奇效良方》;治脚气疼痛,不问男女皆可服。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治赤白痢:木瓜、车前子、罂粟壳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昔济方》木瓜散)。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