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具明显皮孔。叶卵圆形,长8-18厘米,宽6-1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浅心形,全缘,稀1-3浅裂,嫩叶上面被很快脱落微柔毛,下面被渐脱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长叶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贴伏微柔毛;掌状脉5(-7)条;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几无毛,顶端有2枚扁平、无柄腺体。花雌雄同株,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长约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爪状;雄花:雄蕊8-12枚,2轮;外轮离生,内轮花丝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颗胚珠,花柱与子房室同数,2裂。核果近球状,直径4-6(-8)厘米,果皮光滑;种子3-4(-8)颗,种皮木质。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产于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通常栽培于海拔1 000米以下丘陵山地。
【药用部位】以根、叶、花、果壳及种子油入药。
【采收加工】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收集,将其堆积于潮湿处,泼水,覆以干草,经10天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叶:秋季采收,鲜用。根: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微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根:消积驱虫,祛风利湿。用于蛔虫病,食积腹胀,风湿筋骨痛,湿气水肿。
叶:解毒,杀虫。外用治疮疡,癣疥。花:清热解毒,生肌。外用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根2~4钱,水煎或炖肉服;叶、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花浸植物油内,备用。种子外用:研末吹喉、捣敷或磨水涂。内服:煎汤,1~2枚;磨水或捣烂冲水服。
【注意】孕妇慎服,多服则发呕。
【附方】治臌胀:桐油树根、乌桕根各三钱,阳雀花根五钱。炖猪肉吃。《贵州草药》;治瘰疬:桐油树蔃和猪精肉煎汤服,能内消。《岭南采药录》;治蛔虫病:油桐根四至五分。研细粉,加面做馍,一次吃完。《陕西中草药》;治小儿疳积:桐油树根一两。炖猪肉半斤吃。《贵州草药》;治齿龈肿痛:油桐根一两。水煎去渣,加青壳鸭蛋二个同煮,服汤食蛋。《江西草药》;治精神病:桐油树根二至四两,土牛膝二两,单竹芯二两(或牛角竹四两),竹茹二两,白矾三钱。重症加芦根二两,病情好转后加石菖蒲三钱.上药加水四大碗,煎成一大碗,一次服下。轻症每天一剂,重症每天二剂,一般连服五至十天。《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治瘰疬:桐油树子磨水涂,再以一、二个和猪精肉煎汤饮。不可多用,宜多服数次。《岭南采药录》;治疥癣:油桐果捣烂绞汁敷抹;治烫伤:油桐果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治脓疱疮:嫩油桐果切开,将果内流出的水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治丹毒:油桐壳焙焦,研细面,香油调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树种子一粒。磨水服,大约半粒磨水一两。《贵州草药》。
【摘录】《中国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