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茎高60-100厘米,圆柱状,下部木质,近于无毛,上部密被短柔毛,有明显的纵条纹,多分枝。基叶于开花前凋萎,茎下部叶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楔形,三面深绿色,被短柔毛,老时脱落,几无毛,叶面粗糙,下面淡绿色,密被短柔毛,有细小腺点,边缘具不规整的钝齿,齿端有腺体状胼胝体;叶柄长5-15毫米,密被短柔毛;茎上部节间长1-2.5厘米,叶较密,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无柄或具短柄。头状花序多数,生茎端及沿茎、枝生于叶腋,近无梗,成穗状花序式排列,着生于茎端及枝端者具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毫米的苞叶2-4枚,腋生头状花序无苞叶或有时具1-2枚甚小的苞叶。总苞钟球形,基部宽,上端稍收缩,成熟时开展成扁球形,直径6-8毫米;苞片3层,外层较短,卵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膜质或先端草质,具缘毛,背面被短柔毛,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或具不明显的啮蚀状小齿。雌花狭筒状,长1.5毫米,两性花筒状,长2-2.5毫米,向上渐宽,冠檐5齿裂。瘦果长约3.5毫米。
【生境分布】产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各省区及河北、陕西等地。生于村旁、路边荒地、溪边及林缘,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000米。
【药用部位】全草及果实。果实习称“北鹤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全草,除去泥土,晒干。果实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性味】全草:苦、辛,寒。果实:苦、辛,平;有毒。
【功能主治】全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杀虫。主治咽喉肿痛、牙痛、鼻衄、支气管炎、胃痛、风湿性关节炎、虫积、急性肝炎、急慢惊风、疔肿疮毒、皮肤瘙痒等症;果实:杀虫消积。主治蛔虫、蛲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全草:《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果实:鹤虱有毒,孕妇禁用。
【附方】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喉肿水不可下者:地菘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伤寒蕴要》;治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闭,用行血利水药不效:天名精根叶,浓煎膏饮。下血,小便通而愈。《本草从新》;治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孙天仁集效方》;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地菘一斤。捣如泥,敷瘰疬上,干即易之,以差为度。《圣惠方》;治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伤寒类要》;治恶疮:捣地菘汁服之,每日两三服。《孟诜必效方》;治齿痛:㈠鹤虱一枚,擢置齿中。㈡鹤虱煎米醋漱口。《纲目》。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