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肉质,高25-60厘米,不分枝或有1分枝,无毛,稀上部有疏柔毛。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草质,斜倒披针状长圆形或斜长圆形,有时稍镰状弯曲,长4.5-16(-19)厘米,宽2.2-4.5(-6)厘米,顶端骤尖(骤尖部分全缘),基部在狭侧楔形,在宽侧圆形或浅心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较多牙齿,上面有少数短糙伏毛,下面无毛或沿脉有短毛,钟乳体明显,密,长0.3-0.4毫米,叶脉羽状,侧脉每侧5-8条;托叶狭条形或狭三角形,长3-5毫米,无毛。花序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有梗,直径3-9毫米;花序梗长(4-)7-20(-32)毫米,无毛或稀有短毛;花序托不明显,稀明显;苞片少数,狭卵形或卵形,长约2毫米;小苞片条形,长约1.5毫米。雄花有梗:花被片5,椭圆形,长约1.8毫米,下部合生,顶端之下有不明显突起;雄蕊5。雌花序具极短梗,直径1.5-4(-13)毫米;花序托通常很小,周围有卵形苞片;小苞片条形,长约0.8毫米,有睫毛。瘦果卵球形,长约0.8毫米,有少数不明显纵肋。花期5-10月。
【生境分布】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南部)、湖北、河南、陕西及甘肃。生于山谷沟边石上、林中或灌丛中,海拔200-2000米。
【药用部位】全草及根入药。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采割全草及根,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性味】全草:微苦,微寒。根:微辛,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全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消肿。主赤白痢疾,高热惊风,黄疽,风湿痹痛,水肿,淋证,经闭,疮肿,痄腮,带状疱疹。根:活血止痛,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烂和酒揉擦。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