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粗0.8-1.5厘米。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刚刚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4.5-14厘米,宽6.5-16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宽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状倒卵形,少有狭楔形或倒梯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二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三深裂,表面变无毛,背面有长柔毛;叶柄长7-15厘米,有密长柔毛。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长3-10毫米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线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浅裂,背面密被长柔毛;花梗长2.5-5.5厘米,结果时长达23厘米;花直立;萼片蓝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8-4.4厘米,宽0.9-2厘米,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径9-12厘米;瘦果纺锤形,扁,长3.5-4毫米,有长柔毛,宿存花柱长3.5-6.5厘米,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4月至5月开花。
【生境分布】在我国分布于四川宝兴、湖北北部、江苏、安徽、河南、甘肃南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海拔200-1900米)、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生平原和低山山坡草丛中、林边或干早多石的坡地。在朝鲜和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位】干燥根、茎叶和花入药。
【采收加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花: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茎叶:治腰膝肢节风痛,浮肿及心脏病。
【注意】虚寒泻痢忌服。
【附方】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赂》白头翁汤);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二两(微炒)。上二味为末,用米醋一升,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药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圣济总录》白头翁丸);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白头翁散);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二两,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一两。炒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治诸风痛,攻四肢百节:白头翁草一握。烂研,以醇酒投之,顿服。(《圣济总录》白头翁酒)。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