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用植物品鉴 >> 正文

华中五味子

时间:2024-09-15 10:21 作者: 点击:

华中五味子

本品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中药使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药材名为南五味子。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很少在叶背脉上有稀疏细柔毛。冬芽、芽鳞具长缘毛,先端无硬尖,小枝红褐色,距状短枝或伸长,具颇密而凸起的皮孔。叶纸质,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有时圆形,很少椭圆形先端短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叶柄红色,花生于近基部叶腋,橙黄色。成熟小桨红色,长8-12毫米,宽6-9毫米,具短柄;种子长圆体形或肾形,长约4毫米,宽3-3.8毫米,高2.5-3毫米,种脐斜V字形,长约为种子宽约1/3;种皮褐色光滑,或仅背面微皱。花期4-7月,果期7-9月。生于海拔600-3000米的湿润山坡边或灌丛中。

来源功效

南五味子为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性味与归经】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化学研究

华中五味子果实中木脂素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是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五味子的木脂素类化合物主要为五味子素及其类似物,包括五味子甲素、新五味子素、五味子醇、戈米辛、归酰戈米辛、顺芷酰戈米辛、苯甲酰戈米辛。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其干燥品中五味子酯甲(C30H32O9)含量不得少于0.20%。

现代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作用包括保肝、镇静、扩张血管、祛痰、止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神经保护、抗炎、抗HIV等。

现代制剂

《参芪五味子胶囊》

成分南五味子、黄芪、党参、酸枣仁(炒)组成。

性状本品为硬胶囊,内容物为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或粉末;气微,味微苦。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作用。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多梦、健忘、乏力、心悸、气短、自汗。

药膳食疗

五味子枣粥

材料:五味子、大枣各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将五味子捣碎,装入料袋;锅中放入料袋,加适量水,煮15分钟,取出料袋,放入大枣和粳米,煮30分钟,至粥稠即可。

功效:益肝养血。

五味子西洋参茶

材料:五味子5克、西洋参2克。

做法:开水浸泡代茶饮。

功效:常饮可治老年人阴虚内热、口燥咽干。

趣味故事

  五味子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的名称由来和宋朝名医苏颂有关,苏颂曾经这样形容过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五味子由此得名。五味子因其五味而具有养五脏的功效,因为我国中医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子五味俱全。而且我国中医药历史上,很多名医都认识到了五味子可以养五脏之气,比如唐代名医孙真人认为“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五味子咸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另外同时期的医学家李士财对五味子的养五脏之功效的阐述更为细致,他还把五味子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中药学著作均对五味子以及其医药价值做了详细的记述,现代中医认为它有止泻、止咳、止汗、止喘等功效。

  在五味子众多的药用价值之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止咳。这点很多中药书籍和中医名家都有记载,比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及其著作《本草求真》等。张锡纯曾提到“五味子敛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合用,方能服后不致留邪”。咳嗽中有一种叫做“黄昏嗽”,是肺虚气逆,兼挟虚火之症,用五味子治疗此病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名医张山雷、朱丹溪、黄宫绣等都曾用过五味子来治疗此病。

五味子还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两者相比,北五味子的药用价值比较高,所以中药常用北五味子入药。对于在医药中的用量,医学家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些医学家认为不宜多用,另外的则是相反,其实用量的多少需要因病而异。

易混淆品种

南五味子vs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果实较小,直径4-8 mm,表面红棕色至暗红色,干瘪皱缩,略带微涩,种子比北五味子略小,直径 3-4 mm。表面黄棕色,微粗糙,种背部有疣状突起。

北五味子:北五味子果实呈不规则球形,直径5-8 mm,表面红、紫红或暗红,皱缩,显油润,有时可见“白霜”。果肉柔软,内含种子1-2 粒。种子肾形,长 4-5 mm,宽3 mm,表面黄棕色,有光泽; 种皮坚硬而脆,内有淡黄色胚乳,富油性。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 崔淇, 姚望, 张丞. 华中五味子中化学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8(04): 318-320.

[3] 刘宇灵, 付赛, 樊丽姣, 等. 南北五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差异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12): 228-234.

[4] 李斌, 萧琪, 张嘉诺, 等. 华中五味子果实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糖尿病活性研究[J]. 中草药, 2023, 54(08): 2379-2387.

分享到:
友情链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蒲标网(药典2020... | 中国植物图像库 | 植物智 |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版权所有:湖北医药学院 武当百草园 www.hb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鄂ICP05003342 
邮政编码:442000 通讯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南路30号湖北医药学院 联系电话:0719-88910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