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5米,基部直径6-9厘米;树皮深棕色,略有皱裂;新枝淡棕色或淡黄棕色,有明显的叶痕和大形皮孔,幼时密生黄色星状厚绒毛,后毛渐脱落。叶大,集生茎顶;叶片纸质或薄革质,长50-75厘米,宽50-70厘米,掌状5-11裂,裂片通常为叶片全长的1/3或1/2,稀至2/3,倒卵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通常再分裂为2-3小裂片,先端渐尖,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密生白色厚绒毛,边缘全缘或疏生粗齿,侧脉和网脉不明显;叶柄粗壮,长30-50厘米,无毛;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锥形,长7.5厘米,密生淡棕色或白色厚绒毛。圆锥花序长50厘米或更长;分枝多,长15-25厘米;苞片披针形,长1-3.5厘米,密生白色或淡棕色星状绒毛;伞形花序直径1-1.5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长1-1.5厘米,花梗长3-5毫米,均密生白色星状绒毛;小苞片线形,长2-6毫米;花淡黄白色;萼长1毫米,边缘全缘或近全缘,密生白色星状绒毛;花瓣4,稀5,三角状卵形,长2毫米,外面密生星状厚绒毛;雄蕊和花瓣同数,花丝长约3毫米;子房2室;花柱2,离生,先端反曲。果实直径约4毫米,球形,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
【生境分布】分布广,北自陕西(太白山),南至广西、广东,西起云南西北部(丽江)和四川西南部(雷波、峨边),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而至福建和台湾。通常生于向阳肥厚的土壤上,有时栽培于庭园中,海拔自数十米至2800米。
【药用部位】根(通花根)、干燥茎髓(通草)、花粉(通脱木花上粉)及花蕾(通花花)亦供药用
【采收加工】通草: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通花花:8~9月采收。通花根: 秋季采挖,去其茎叶,洗净,切片晒干。通脱木花上粉:秋季花开时采收,晒干。
【性味】甘、淡,寒。无毒。
【功能主治】通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通花花:疏肝行气。主疝气。通花根:行气,利水,消食,下乳。治水肿,淋病,食积饱胀,乳汁不通。通脱木花上粉:解毒散结,祛腐生肌。主痈肿,瘰疬,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绵裹塞鼻。
【注意】气虚无湿热及孕妇慎服。
【附方】治热气淋涩,小便赤如红花汁者:通草三两,葵子一升,滑石四两(碎),石苇二两。上调,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又进一服。(《普济万》通草饮子);治一身黄肿透明,亦治肾肿: 通草(蜜炙)、木猪草各等分。上为细末,并入研细的土地龙、麝香少许。每服半钱或一钱,米饮调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通草散);治伤寒后呕哕: 通草三两,生芦根(切)一升,橘皮一两,粳米三合。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随便稍饮;不差,更作,取差止。《千金方》;治鼻痈,气息不通,不闻香臭,并有息肉:木通、细辛、附子各等分。上为末,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 (《三因方》通草散);催乳: 通脱木、小人参,炖猪脚食。 或通花根二两,土洋参二两,奶浆藤二两,鲜隔山撬一两。炖猪蹄子,加冰糖服。《重庆草药》;治男子阴囊下坠,经常不收,通花花二两煎水煮耢糟服;通脱木花上粉主诸虫瘘恶疮,痔疾,取粉纳疮中。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