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状茎木质,粗,径达1.5厘米。茎伸长,弯曲,长2-5米,多分枝,被柔毛或无毛,老时变木质,皮淡色。叶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2. 5-12厘米,宽2-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戟形或稀心形,通常具浅或深齿,稀全缘,有时具细裂或羽状浅裂,至少向基部具1-3对较小的侧裂片,两面被短柔毛至无毛;羽状脉,侧脉7-9对,弧状,叶脉明显;叶柄长0.5-1(-2) 厘米,具柔毛或近无毛,无耳或基部有小耳;上部叶变小,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头状花序有舌状花,多数,在茎枝端排列成顶生复聚伞圆锥花序;分枝和花序梗被密至疏短柔毛;花序梗长1-2厘米,具苞片,小苞片通常1-10,线状钻形。总苞圆柱状钟形,长5-8毫米,宽3-6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约8,线状钻形,长2-3毫米。总苞片12-13,线状披针形,渐尖,上端和上部边缘有缘毛状短柔毛,草质,边缘宽干膜质,背面有短柔毛或无毛,具3脉。舌状花8-10,管部长4.5毫米;舌片黄色,长圆形,长9-10毫米,宽2毫米,钝,具3细齿,具4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7.5毫米,管部长3.5毫米,檐部漏斗状;裂片卵状长圆形,尖,上端有乳头状毛。花药长2.3毫米,基部有钝耳;耳长约为花药颈部1/7;附片卵状披针形;花药颈部伸长,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长1.8毫米,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3毫米,被柔毛;冠毛白色,长7.5毫米。。
【生境分布】产西藏、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常生于森林、灌丛中,攀援于灌木、岩石上或溪边,海拔50-3200米。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
【采收加工】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用于风火赤眼,疮疖肿毒,皮肤湿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两)。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注意】中寒泄泻者勿服,有小毒不宜长期内服。
【附方】治烂睑风眼:九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经验良方》;治风火眼痛:千里光二两,煎水熏冼。《江西民间草药》;治鸡盲:千里光一两,鸡肝一个。同炖服。《江西民间草药》;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一两,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治干湿癣疮,湿疹日久不愈者:千里光,水煎二次,过滤,再将两次煎成之汁混合,文火浓缩成膏,用时稍加开水或麻油,稀释如稀糊状,搽擦患处,一日二次;婴儿胎癣勿用。《江西民间草药》;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江西民间草药》;治鹅掌风,头癣,干湿癣疮:千里光、苍耳草全草等分。煎汁浓缩成膏,搽或擦患处。《江西民间草药》;治阴囊皮肤流水奇痒:千里光捣烂,水煎去渣,再用文火煎成稠膏状,调乌桕油,涂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流感:千里光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国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