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幼龄植株为直立的灌木,成龄植株攀援于它树上的木质藤本。老茎有翼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茎枝及叶轴均有弯钩锐刺,粗大茎干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位于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叶有小叶(3)5-11片,萌生枝或苗期的叶其小叶片长可达16-27厘米,宽5-9厘米;小叶对生,成长叶硬革质,阔卵形或近圆形,或狭长椭圆形,长3-12厘米,宽1.5-6厘米,顶部长或短尾状,顶端有明显凹口,凹口处有油点,边缘有疏浅裂齿,齿缝处有油点,有时全缘;侧脉及支脉在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中脉在叶面稍凸起或平坦;小叶柄长2-5毫米,稀近于无柄。花序腋生。花4基数;萼片上部紫绿色,宽约1毫米;花瓣淡黄绿色,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长5-6毫米,花药在授粉期为阔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退化雌蕊半球形,垫状,顶部4浅裂;雌花的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细小的鳞片状体;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果梗长2-5毫米,稀较长或较短;果皮红褐色,单个分果瓣径5.5-7毫米,顶端有短芒尖;种子圆珠状,腹面稍平坦,横径5-6毫米。花期3-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药用部位】根或枝叶入药。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用于跌扑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毒蛇咬伤;外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注意】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附方】治喉闭,水饮不入:入地金牛根,擂烂,用黄糖煮,做成弹子,含化。《本草求原》;治风湿骨痛:两面针根皮三钱,鸡蛋一只。水煎服。《陆川本草》;止牙痛:两面针四两,了哥王一两。加入75%酒精500毫升(浸),用棉花蘸药水塞入患处。《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跌打劳伤,风湿骨痛:两面针根一两,泡酒一斤,七天后可服,每次服5~10毫升,一日三次。《云南中草药选》;治烫伤:两面针干根,研成粉撒布局部,在撒粉前先用两面针,煎水外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对口疮:两面针鲜根皮配红糖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国植物物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