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乔木,高达25米,胸径55厘米;树皮浅黄灰色、深灰色或灰褐色, 不规则纵裂;一年生枝绿色,无毛,二、三年生枝黄绿色、淡褐黄色或暗绿黄色,稀淡褐色。叶条形,列成两列,通常直,长1.1-2.5厘米,宽2.5-3.5毫米,先端凸尖,上面光绿色,无隆起的中脉,下面淡绿色,气孔带常与中脉带等宽,绿色边带与气孔带等宽或稍宽。雄球花圆柱状,长约8毫米,基部的苞片有明显的背脊,雄蕊多数,各有4个花药,药隔先端宽圆有缺齿。种子椭圆形、卵圆形、倒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4.5厘米,径1.5-2.5厘米,熟时假种皮淡紫褐色,有白粉,顶端微凸,基部具宿存的苞片,胚乳微皱;初生叶三角状鳞形。花期4月,种子翌年10月成熟。
【生境分布】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生于温暖湿润的黄壤、红壤及黄褐壤土,混生于森林中。
【药用部位】枝叶及种子(榧子)入药。
【采收加工】枝叶及根全年可采,鲜用;榧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枝叶:祛风除湿。主风湿疮毒;榧子:杀虫消积,润燥通便。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50g;连壳生用,打碎入煎;或10-40枚,炒熟去壳,取种仁嚼服;或入丸、散。驱虫宜用较大剂量,顿服;治便秘、痔疮宜小量常服。
【注意】榧子壳反绿豆,脾虚泄泻及肠滑大便不实者慎服。
【附方】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