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走,紫红色。茎直立,高30-70厘米,圆柱形,有黑色腺点,基部紫红色,通常不分枝,嫩梢和花序轴具褐色腺体。叶互生,近于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4-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黑色腺点,干后成粒状突起。总状花序顶生,细瘦,长10-20厘米;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花梗与苞片近等长或稍短;花萼长约1.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周边膜质,有腺状缘毛,背面有黑色腺点;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5毫米,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有黑色腺点;雄蕊比花冠短,花丝贴生于花冠裂片的下部,分离部分长约1毫米;花药卵圆形,长约0.5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长球形,表面近于平滑;子房卵圆形,花柱粗短,长约1毫米。蒴果球形,直径约2-2.5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产于我国中南、华南、华东各省区。生于沟边、田边等低湿处。
【药用部位】全草入药。
【采收加工】4-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主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代茶饮,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国植物物志》、《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