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根状茎长圆柱形,直径1-1.5厘米,多节,绿色至黄色。叶基生,4-8(-12)枚,近革质或纸质,倒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条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5-65厘米,宽1.5-9.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鞘叶2枚,披针形或矩圆形,长2.5-10厘米。穗状花序直立,少有弯曲,密生多花,长2.5-9厘米;总花梗短,长1-6厘米;苞片绿色,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除每花有一枚苞片外,另有几枚无花的苞片在花序顶端聚生成丛;花短钟状,长5-7毫米;花被筒长2-2.5毫米;裂片卵形,先端渐尖,长3-5毫米,宽约2-4毫米,肉质,黄色或黄绿色;花丝基部扩大,其扩大部分有的贴生于花被片上,有的加厚,肉质,边缘不贴生于花被片上,有的彼此连合,花丝上部分离,长1-2毫米,内弯,花药卵形;子房近球形,直径2.5毫米,花柱不明显,柱头钝三稜形,顶端3裂。浆果球形,熟时紫红色,直径8-10毫米。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产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秦岭以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生林下荫湿处、溪边或路旁,海拔1000-2000米。
【药用部位】以根状茎入药。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甘、微苦,凉。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淤止痛。用于白喉,风湿关节痛,腰腿疼,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外用治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2~3分,研粉服,或0.5~1钱,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备注】本品有毒,用至3钱曾有中毒报告,故用量不可过大。中毒时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及时抢救。
【摘录】《中国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