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藤状灌木,无毛;茎圆柱形,鲜时微带紫色,直径约2毫米。叶纸质,狭披针形,长8-12厘米,宽7-13毫米,两侧近相等,顶端柔弱渐尖,基部楔尖,干后两面灰白色;侧脉每边4条,上举远离,在叶片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叶柄长1厘米;托叶阔三角状卵形。圆锥花序腋生,长约4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第一次分枝少,略扩展,长约2厘米。疏松的圆锥花序腋生和顶生,具长 3-7厘米的总花梗,无毛或在分枝的末梢被柔毛;花无梗或梗极短;萼管无毛,长 1毫米,干后变黑色,萼檐裂片极短;花冠白带紫色,长6-7毫米,外面密被稍短的柔毛。花期 5-6 月,果期冬季。果球形,有光泽,直径5-6毫米。本种叶的形状和大小变异很大。
【生境分布】产江西、福建、湖北、广西、云南。生于海拔750-800米的山中林内。
【药用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割取地上部分,晒或凉干即成。或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火、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外用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
【参考文献】《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