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略呈纺锤形。茎直立,圆柱状,淡绿色或带紫红色,有多数条棱,稍有短柔毛或下部几无毛;分枝稀疏,斜上。叶为平面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3-7毫米,无毛或稍有毛,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入短柄,通常有3条明显的主脉,边缘有疏生的锈色绢状缘毛;茎上部叶较小,无柄,1脉。花两性或雌性,通常1-3个生于上部叶腋,构成疏穗状圆锥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被近球形,淡绿色,花被裂片近三角形,无毛或先端稍有毛;翅端附属物三角形至倒卵形,有时近扇形,膜质,脉不很明显,边缘微波状或具缺刻;花丝丝状,花药淡黄色;柱头2,丝状,紫褐色,花柱极短。胞果扁球形,果皮膜质,与种子离生。种子卵形,黑褐色,长1.5-2毫米,稍有光泽;胚环形,胚乳块状。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产。生于田边、路旁、荒地等处。
【药用部位】嫩茎叶(地肤苗)及果实(地肤子)入药。
【采收加工】春、夏季割取嫩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味】地肤苗:苦,寒。地肤子:辛、苦,寒。
【功能主治】地肤苗: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治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附方】疗淋:地肤草二七把,以水二升煎之。亦可长服。《范汪方》;疗小便数多,或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产乳集验方》;治眼为物所伤,或肉胬:生地肤苗五两,净洗,捣绞取汁,瓷盒中盛,以铜箸频点目中。冬月以干者,煮汁点之。《圣惠方》;⑥治雀目: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广济方》地肤子丸);治吹乳:地肤子为末。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经验广集》地肤酒)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