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植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斜,近圆柱形,粗(2.5-)5-10毫米,节间缩短。基生叶1-2,有长柄;叶片薄草质,五角形,长3.5-7.5厘米,宽6.5-14厘米,基部深心形,三全裂,中全裂片菱形,三裂,末回裂片卵形或宽披针形,有1-3齿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有疏毛,背面通常无毛或近无毛,脉平;叶柄长10-28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花葶只在上部有疏柔毛;苞片3,似基生叶,无柄,不等大,菱状三角形或菱形,长4.5-6厘米,三深裂;花梗2-3,长4.2-7.5厘米,有疏柔毛;萼片5,白色,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10毫米,宽4-5.5毫米,顶端钝或圆形,外面有疏柔毛;雄蕊长约萼片之半,花药椭圆形,长约0.8毫米,花丝丝形;心皮约8,子房密被淡黄色短柔毛,无花柱,柱头近三角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贵州、湖北西部、湖南、江西、浙江西北部、江苏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等地区。生山地谷中草地或林下。
【药用部位】以根状茎入药。
【采收加工】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注意】孕妇忌服。
【附方】治风湿:地乌一两,泡酒半斤,每次服三钱。或地乌三钱,白龙须二钱,大血藤、大风藤各五钱。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小杯。《贵州民间药物》;疗伤,发散,助筋骨:鲜蜈蚣三七根二至三两,切片,加白糖炖汁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