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细弱黄色,须根黑棕色。茎纤细,直立或斜上,稍分枝,紫色,有节或被细白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叶柄短,具翅,基部有叶耳,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长达1cm,有缘毛或无毛;叶片卵形,大头羽裂,长5-8cm,宽3-8cm,顶生裂片较大,三角状卵形,先瑞长渐尖,侧生裂片l-3对,基部近截形,两面无毛或有毛,上面中部有紫黑斑纹,具细微的缘毛。头状花序簇生于枝顶,通常成对,总花梗有腺毛;花被5裂,粉红色,沿背部为绿色;雄蕊8,花丝较花被短;柱头圆球形,3裂。瘦果卵圆形,具3棱,黑褐色有细点。花期7-8月。
【生境分布】产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林下、山谷草地。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
【采收加工】夏、秋采收,扎把晒干或鲜用。
【性味】酸、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痢疾,白带,血热头痛,崩漏,经闭,乳痈疮疖,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治乳腺炎:赤胫散全草或薯、野荞麦捣烂,加酒糟外敷。《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摘录】《中国植物志》、《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